![]() |
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张悦然,女,中国新概念作文大赛A组一等奖获得者,“新概念作家”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。
1982年出生于山东济南,2001年毕业于山东省实验中学,后考入山东大学英语、法律双学位班,现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理科。
其作《陶之陨》、《黑猫不睡》等作品在《萌芽》杂志发表后,在青少年文坛引起巨大反响,并被《新华文摘》等多家报刊转载。
2002年被《萌芽》网站评为“最富才情的女作家”。
张悦然,女,1982年11月出生于山东济南。2001年毕业于山东省实验中学,当年考入山东大学,后考取新加坡政府奖学金,现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。
张悦然14岁开始发表文章,2001年获得“第三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”一等奖,是“新概念作家”最突出的代表人物之一。其《陶之陨》、《黑猫不睡》等作品在《萌芽》杂志发表后,在青少年中引起巨大反响,并被《新华文摘》等多家报刊转载。2002年被《萌芽》网站的民意调查评为“最富才情的女作家”和“最受欢迎的女作家”,并获得第五届新加坡大专文学奖二等奖,在《上海文学》举办的第一届短篇小说新人大赛中获得二等奖。
从2003年至今,张悦然已出版了小说集和长篇小说《葵花走失在1890》、《樱桃之远》、《是你来检阅我的忧伤吗》、《红鞋》、《十爱》等多种,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,并且打破了80后作品中专业评价与销量成反比的定势,可以说张悦然是80后实力写手中较早被普通读者大众所接受的。国内外媒体也对其表示关注,对其作品和独特的创作个性给予了较高评价。最新作品《水仙已乘鲤鱼去》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,一面世就受到关注。
张悦然过去被称为“玉女作家”,而今,她已经走出了“愉悦又茫然”的青春状态,开始寻找和担当写作的意义和责任感,并且越来越擅长于捕捉生活,把握悲剧。有评论者认为:“把她放在当代作家的行列里,她已经是丰姿绰约,自成一家了。”
最近获《新京报》、《南方都市报》等单位主办的2004华语传媒最具潜力新人奖。 授奖辞说:“张悦然的年轻、才情和清醒令人欣喜。她纯真而神秘的文字,蕴藏着丰盛的青春激情和自由渴望,以及一种未被时代喧嚣所损坏的气质和耐心。她迷恋内心世界的复杂感受,打量世界的眼神满布哀伤和迷惘,她的写作既是对人生记忆的惦念和审视,也是对生存梦想的诗性肯定。她在2004年度出版的短篇小说集《十爱》,尽管只是一些凄美、浪漫的片断,但那婉约的语言、奇崛的想像、富于生活洞见的细节运用、对人物幽微内心的细致描摹,还有她对爱和信念的艰难呵护,作为新一代人精神成长的独特记录,充分显示出了她灿烂的艺术才能。
张悦然不同于那些“少年作家”,她所讲述的显然不仅仅是青春放纵、反叛传统,而是在成长的迷惘中,小心翼翼地梦想和求证,思索和感悟。
她的小说中,没有了大多数“少年作家”作品中那种已经变成了时髦套路的愤世嫉俗,没有了那种贫嘴饶舌和不着边际的喧嚣浮躁,没有了那种仅仅在字面的意义上玩弄文字的小技巧,那其实还是一种学生腔调,而这一切,是与她思想的深度分不开的。
她的思考,总使我感到超出了她的年龄,涉及到了.人类生存的许多基本问题,而这些问题,尽管先贤圣哲也不可能给出一个.标准答案,但思想的触角,只要伸展到这个层次。文学,也就.贴近了本质。
《葵花走失在1890》 2003年8月 作家出版社
《樱桃之远》 2004年1月 春风文艺出版社
《是你来检阅我的忧伤了吗》 2004年5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
《红鞋》 2004年7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
《十爱》 2004年7月 作家出版社
《水仙已乘鲤鱼去》 2005年1月 作家出版社
《誓鸟》
2003年,春风社力推“金童”作家郭敬明,大获成功。《幻城》一书让郭敬明一鸣惊人,《梦里花落知多少》11月上市,即登上全国文学类畅销书榜首。
2004年,春风社将力推“玉女”作家张悦然。
张悦然, “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”一等奖获得者,新生代女作家,《新加坡联合早报》特约撰稿人。1982年11月出生于山东济南,2001年考入山东大学,后考取新加坡政府奖学金,现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。
14岁开始在《萌芽》、《芙蓉》等报刊上发表作品,《陶之陨》、《黑猫不睡》、《毁》、《赤道划破城市的脸》等作品在青少年中引起巨大反响,并被《新华文摘》等多家报刊转载。 2003年8月获新加坡第五届“新加坡最高文学奖”第二名,2003年10月获《上海文学》“文学新人大奖赛”二等奖。出版个人小说集《葵花走失在1890》(作家出版社2003年6月版),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。
北京订货会上,张悦然的长篇处女作《樱桃之远》将先期与大家见面。小说讲述了两个息息相关的女孩从小到大,由敌为友,面对友谊、爱情、生存和死亡的心路历程,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爱,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。情节曲折,语言优美,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,悲伤处催人泪下。小说配有十多幅精美彩插,非常别致,不同流俗。
著名作家莫言和郭敬明欣然为本书写序,对张悦然的创作予以高度评价。
时间和拥抱,谁给得起。一直给,不离不弃。一支烟,一场上下电梯,一枕黄粱的梦。
岛其实是海洋的一块伤疤,海洋漫过来,只是想要覆盖它,使它再度平整,光滑。所以,请不要害怕。
这是生猛的爱,动得那么厉害,像是一只你根本握不住的弹跳不止的脉搏,不知道该如何安慰,如何平息。
可是幸福,幸福是生生不息,却难以触及的远。
时间和拥抱,谁给得起。一直给,不离不弃。一支烟,一场上下电梯,一枕黄粱的梦。
梦想是值得每个孩子每时每刻忧伤的念头。
爱时的潮湿在爱后的晴天里蒸发掉 没有痛痕
我觉得我的青春纵身一跳,消失在一个没有名气和回音的山谷里。我的网络
他横在她的脚下,像是一条隐约不见,细微得不值一提的小溪流。她跨越,离去,然后渐行渐远。
我微笑着,冷漠地看着身边的每个人,那是一种歇斯底里的微笑,两种极端的交点。
我已忘了怎样去哭。
一个人坐在角落里,我面无表情地靠着冰冷的墙壁,汲取着手中热茶的唯一一点热量。
看着嬉笑的人群,依旧微笑,我的悲伤没人发
张悦然 - 作品欣赏
《葵花走失在1890》
葵花走失在1890 (1)
那个荷兰男人的眼睛里有火。橙色的瞳孔。一些汹涌的火光。我亲眼看到他的眼瞳吞没了我。我觉得身躯虚无。消失在他的眼睛里。那是一口火山温度的井。杏色的井水漾满了疼痛,围绕着我。
他们说那叫做眼泪。是那个男人的眼泪。我看着它们。好奇地伸出手臂去触摸。突然火光四射。杏色的水注入我的身体。和血液打架。一群天使在我的身上经过。飞快地践踏过去。他们要我疼着说感谢。我倒在那里,恳求他们告诉我那个男人的名字。
就这样,我的青春被点燃了。
你知道吗,我爱上那个眼瞳里有火的男人了。
他们说那团火是我。那是我的样子。他在凝视我的时候把我画在了眼睛里。我喜欢自己的样子。像我在很多黄昏看到的西边天空上的太阳的样子。那是我们的皈依。我相信他们的话,因为那个男人的确是个画家。
可是真糟糕,我爱上了那个男人。
我从前也爱过前面山坡上的那棵榛树,我还爱过早春的时候在我头顶上酿造小雨的那块云彩。可是这一次不同,我爱的是一个男人。
我们没有过什么。他只是在很多个夕阳无比华丽的黄昏来。来到我的跟前。带着画板和不合季节的忧伤。带着他眼睛里的我。他坐下来。我们面对面。他开始画我。其间太阳落掉了,几只鸟在我喜欢过的榛树上打架。一些粉白的花瓣离别在潭水里,啪啦啪啦。可是我们都没有动。我们仍旧面对着面。我觉得我被他眼睛里的旋涡吞噬了。
我斜了一下眼睛看到自己头重脚轻的影子。我很难过。它使我知道我仍旧是没有走进他的眼睛的。我仍旧在原地。没有离开分毫。他不能带走我。他画完了。他站起来,烧焦的棕树叶味道的晚风缭绕在周际。是啊是啊,我们之间有轻浮的风,看热闹的鸟。他们说我的脸红了。
《樱桃之远》1.两生花(上)
初夏时节,樱桃树上已经结满了一串一串殷红的樱桃。风吹起来的时候,像风铃一般地摇摆,波浪般的阵阵香气被推到更远的地方去。
梦中,樱桃林就在我的正前方,而我还是个小小的女孩。圆睁着眼睛看着眼前的奇景:
樱桃林远看去就像一个飘浮着朵朵绯色祥云的世外桃源。我想天堂大抵也不过如此吧。樱桃树下坐着一排会吹奏的天使。他们拿着长笛或者小号,个个涨红了小脸,翅膀在身后扑棱扑棱地振动,不时地飞起来,悬浮在天空间演奏。时而他们又围成圈子,中间的平地上升起一片波光粼粼的湖水。有个 穿着白裙子的小女孩赤脚站在湖面跳舞,她像天鹅一般优雅娴静,雪白的颈子是刚刚沐水而出的马蹄莲。她在湖面旋转,旋转三十六圈,洁白的裙子里鼓满了风,越飞越高,哀艳如一只失去牵线的风筝。天使们的吹奏也越来越激烈,像是不断上升的旋转楼梯,一圈一圈,直入云霄。
我沉迷于他们的演奏,我也想和那个女孩一起舞蹈。于是我向着前面的樱桃林跑去。疾速地奔跑,跨过山涧和峡谷,穿越草坪和梯田。向着前方的樱桃林,一直地跑过去。那是一种莫可名状的喜悦,我的脸也涨红了,有歌声在舌间缭绕,就要高唱起来。我像小鹿一般欢快,向着前方的樱桃林奔跑过去……
那天为什么我会自己跑去如意剧院看电影,或者我究竟有没有去过如意剧院看电影,我一点也记不起来了。我得的病是这样的,常常让我忘掉一些事,或者说我在毫不察觉的意识中慢慢改变了事情的原貌,可我觉得这并非出自我自己的意愿,如果说是冥冥中神的指引也不为过。
这个时节正是非常美好的春末,乳白色的小蔷薇花爬满了我家院落的门口。我爸爸新栽了一些像婴孩头发那般柔软的嫩绿色葡萄藤,据说葡萄长出来会是特别翠绿的那一种,不过这些要等到秋天才能知道。花园墙角的石榴树生得也好,叶子是小鳞片模样,油亮亮的像涂满了头油的绅士,而花朵就像他的情人,那么红,是记怨的眼睛流淌出血液。我喜欢在清晨撩开沾满薄薄一层露水的窗帘,透过蒙蒙的轻雾看着小花园的大门。我用手托住腮,面前放着一本破旧的圣经翻读。我常常看着看着就停顿下来,停顿,一个字也不能再看进去。我坐在那里,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一处,逼迫地回忆起从前的事。但是完全没有头绪,我在过去那些年都做过些什么呢?没有人肯告诉我任何事情,我每天能见到的人只有爸爸,妈妈。完全无从查找,就比如面前的这本圣经,它不是我的,扉页有清晰的工整小字:给宛宛。可是我却无从知道这是谁给我的礼物,铅笔的字迹已经模糊,淡淡的旧纸气味扑面袭来。一滴冰凉的露水啪的打下来,落在我翻开的《利未记》那一节。
|
|||
|